从98%到100%:2%不合格品背后的惊人浪费【标杆精益】
从车间到心智:
精益生产的底层逻辑
那天在深圳一家电子厂的车间,看到一个年轻工人蹲在地上,用粉笔在机器旁画着什么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走近一看,全部都是密密麻麻的小人图案,记录着他每小时要做的 18 个动作。他挠挠头说:“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,可又说不上来。”
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丰田的 “现场现物” 理念。很多时候,我们在会议室里讨论的“战略”、“流程”,在车间里可能就是一个多余的转身,一次不必要的弯腰。精益生产最动人的地方,恰恰在于它把宏大的效率命题,拆解成了每个普通人都能触摸的细节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别让“正确的错误”
重复发生
有家汽车零部件厂的质检车间,连续三个月发现同一种轴承有瑕疵。每次出问题,车间主任就开批斗会,罚质检员的奖金。可问题还是不断发生,直到有天晚上,一个老质检员带着手电筒蹲在生产线旁,才发现是冷却水管的位置偏移了 2 厘米,导致轴承冷却不均匀。
这就我想起书中反复强调的“根本原因分析”。就像医生看病不能只开止痛药,解决问题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。
丰田有个“5Why 分析法” 特别有意思,他们遇到质量问题,会连问五个为什么。比如机器停了,第一个为什么是“过载跳闸”,第二个是 “润滑不足”,第三个是 “油管堵塞”,第四个是 “过滤器没换”,第五个是 “维护计划不合理”。问到最后,往往能找到藏在深处的制度漏洞。
现在很多工厂都在犯这个“救火队员” 的错误。设备坏了就修,产品不合格就返工,从来都没想过“为什么会发生”。
有家服装厂的拉链也是总出问题,厂长就让工人把每次出问题的拉链型号、批次、操作工人记下来,三个月后发现,80% 的问题集中在夜班 —— 原来夜班的照明亮度不够,工人看不清拉链齿是否对齐。换了更亮的灯后,问题直接降了 90%。你看,真正的精益,是让问题只发生一次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让“流动” 像水一样自然
去参观一家组装厂时,发现他们的物料要先送到中央仓库,再由叉车送到车间,最后由工人搬到操作台。就这三段路,每天要花掉 3 个小时。厂长还很得意:“我们有严格的入库出库流程,绝不会丢东西。”
这让就我想起精益里 “价值流” 概念。真正有价值的是产品从原材料变成成品的过程,其他一切都是浪费。丰田的车间布局特别像河流 —— 冲压车间的零件顺着传送带流到焊接,焊接完直接流到涂装,整个过程没有停顿,没有堆积。有次看他们生产凯美瑞的车门,从钢板到成品,只花了 42 分钟,中间没有进入任何仓库。
现在很多工厂的物料流转,就像被堤坝分割的池塘。
流动的本质是消除等待。就像那家玩具厂,把油漆车间搬到组装车间隔壁,省去了来回搬运的 2 小时。工人说:“以前一天要搬 80 趟货,现在转身就能拿到,腰不疼了,心情都变好了。”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让每个人
都成为“流程的主人”
在苏州一家电子厂的车间墙上,贴着密密麻麻的“改善提案”。有张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:“建议把插件台的高度调低 10 厘米,我老婆每天下班都说肩膀疼。” 提出这个建议的是一个插件工,这个建议被采纳后,整个车间的插件效率提高了7%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这正是书中反复强调的 “全员参与”。精益不是管理层的独角戏,而是每个工人的事。
丰田有个规定,任何员工都可以拉动安灯绳让生产线停下,哪怕是刚入职的新人。有次在他们的发动机车间,一个实习生因为觉得螺栓的拧紧声音不对,就让整条线停了 5 分钟。后来检查发现,是扭矩扳手的校准出了问题,避免了可能导致的大规模召回。
现在很多企业的精益推广不下去,就是因为把工人当成了执行工具。就像这家做保温杯的工厂,请了咨询公司做了漂亮的 SOP(标准作业程序),但是工人根本不按流程走—— 原来 SOP 里规定的 “拧盖子 3 圈”,在实际操作中会导致密封不良。后来让老工人重新编写 SOP,把 “3 圈” 改成 “拧到听到'咔’声为止”,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。精益的智慧,往往藏在工人布满老茧的手掌里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库存是
最温柔的陷阱
我的一个经销商朋友,仓库里堆着价值 800 万的货。他经常说:“手里有货心里不慌。” 可去年行业标准一变,其中 300 万的货直接成了废品。这让我想起一个很形象的比喻:“库存是企业的坟墓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丰田的库存管理特别“抠门”,他们的零件库就像便利店的货架,只放最近要用的东西。有次和他们的采购主管聊天,他说:“我们和供应商的距离不能超过 30 公里,这样上午要的零件,下午就能送到,根本不用库存。” 这种 “Just In Time” 模式,听起来冒险,其实比堆库存安全多了。
现在很多老板对库存有种执念,觉得仓库堆得满满当当才是生意好。有家做手机壳的工厂,为了降低采购成本,一次进了半年的塑料颗粒。结果原材料价格跌了 20%,他手里的货直接贬值了 100 万。
更要命的是,新机型出来后,旧模具用不上了,仓库里的颗粒成了废品。其实库存不是资产,是负债—— 它占用资金,占用空间,还会掩盖生产中的问题。就像游泳池里的水,库存越多,越看不清池底的石头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精益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
在精益这件事上,最可怕的是“差不多” 心态。有家工厂的老板说:“我们的合格率已经 98% 了,没必要再改进了。” 可他没算过,那2% 的不合格品,意味着每天要多浪费 2 小时返工,多花 5000 元材料费。
精益不是达到某个标准就结束的旅程,而是永远在路上的修行。丰田有个“改善屋” 模型,地基是标准化,柱子是自动化和准时化,屋顶是人才培养。他们每年会投入销售额的 1.5% 用于改善活动,小到螺丝刀的摆放角度,大到生产线的布局,永远在琢磨 “能不能再好一点”。
有次参加一个精益论坛,遇到位做了30 年精益的老顾问。他说自己现在去工厂,还会蹲在地上看工人的脚怎么移动。“精益最迷人的地方,就是它让每个平凡的岗位都有机会创造不凡。” 就像那家做纽扣的小厂,工人发现用镊子夹纽扣太慢,自己做了个磁吸板,效率一下子提高了 3 倍。这个小小的改变,没想到后来成了行业标准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最后想说的心里话
这些年见过太多把精益做成“面子工程” 的企业,墙上挂着 “精益生产” 的标语,实际还是老样子。其实精益最朴素的样子,就是车间里那个用粉笔记录动作的工人、仓库里那个计算库存周转率的管理员、流水线上那个敢拉动安灯绳的实习生。
它不要求你买昂贵的设备,也不要求你有高深的理论,只需要你有“较真” 的勇气 —— 对每个动作较真,对每次浪费较真,对每个问题较真。就像那位老顾问说的:“精益不是方法论,是生活方式。”
你所在的岗位上,有哪些可以改进的细节?或许明天上班时,你可以试着蹲下来看看,脚下有没有藏着提高效率的秘密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- 上一篇:各科医生的餐桌禁区!这10种食物医生自己绝不碰,你还在吃吗?
- 下一篇:没有了